国学-中国哲学选讲

学习中的一些感悟,也是第一次作为国学老师的讲稿。理解力不够,所以整理的很乱,只可以作来参考。

  1. 哲学是一门让人生活更好的学科 

  2. 从艺术和诗歌中看中国哲学:道家之出世,儒家之入世

  3. 哲学之三大部以及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

  4. 中国哲学的主题——“内圣外王”

  5. 中西方哲学之区别:表达思想方面 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功用方面

  6. 中国有三教:儒教、道教、佛教。

  7. 中庸之道


 

哲学是一门让人生活更好的学科

有人认为哲学好像是一群人在空想,想什么呢:我是谁,我从哪儿来,我要到哪儿去。好像很不靠谱,就觉得哲学没什么用,对日常生活也没什么明显的帮助,因为不能帮你赚钱养家。但哲学绝对不是徒然空想就是哲学的,哲学是理智的产物,是智慧的科学,但凡一套哲学体系,他的内在逻辑是十分严密的,他的宇宙观、人生论、方法观是经过了非常严密的推演和论证。对于一件事物,普通人大概只能知其然,就是知道是这样的,但哲学爱好者可能会知其所以然,就是能明白事物为何如此表现,道理何在。所以哲学,并不是故作高深的空想,它有系统的理论体系,有严密的论证术语。但也不要觉得害怕,觉得那么高深,我学不了。其实只有专门的哲学家思考哲学才会把方方面面给论述一下,普通人要的只是略懂哲学后带来的认识的扩大,以及人生态度的微小的变化,就足够了。周国平是近代中国有名的哲学家,导师,他说哲学是一门无用学科,但哲学也是让人生活的更好的学科。为什么说哲学让人生活更好呢,很正常,哲学他穷尽根本,通顺道理,学哲学的人一般对事物的认识不仅停在于表面,所以他们才能更心平气和的处理事物。现代普通人,对于情绪的把控很难做到如鱼得水,往往都是遇见点什么事就控制不了自己情绪了,而那些系统学过哲学的人大多活的非常潇洒和坦然,这是事实。大学生也有这样的调查,各个学院的学生谁步入人生后的情绪最乐观,肯定是学哲学的。人生在世,活得自在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么。所以我们普通人也有必要了解一点哲学,帮助我们活的更自在。

 

因为我们的课程是国学,国学必然包括了中国式的哲学,其实我们之前上的课,我们的《孙子兵法》《韩非子》《论语》《周易》等内容都涵盖着丰富的哲学思想,很多内容就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。但单独把哲学挑出来作为一节课,也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冯友兰先生的《中国哲学史》,我们这节课便是以冯先生的研究成果作为纲领。

 

 

   从艺术和诗歌中看中国哲学:道家之出世,儒家之入世  

 

我们可以从中国艺术和诗歌中看到中国哲学的精神面貌。

 

【中国山水画,花鸟画,虫鱼画,梅兰竹菊画】

 

 

为什么看这么多山水花鸟画呢?因为人们在创作的时候,多少寄托自己的感情的。从这些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气节,多是托物的,寄情于山水之间。中国是以农为本的,内陆的环境导致人民接触最多的是田地,山川,河流,所以人民朴素的认识就基于他们接触到的事物,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样基于此,他们的哲学思想也是,这就衍生了道家的哲学思想,道家思想是什么,道法自然,无为而治,以柔克刚,天人合一(分而论之)。道家人热爱自然,赞美自然,他们主张,圣人的精神修养,最高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,这就是天人合一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哲学思想。

 

陶潜(372-427 年)写有这样的诗篇:《饮酒》其五:
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
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
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   

 

人徜徉的大自然中,感受着自然地真意,却无法用语言去表达,达到一种忘我的境地。这就是道家的精髓。

 

李白诗句:

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!

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

阳春召我以烟景,大块假我以文章。

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。

这就是李白属于道家的出世思想。世间种种烦扰,不胜其烦,不如归去,不如归去。享受在自然的真意中,其乐无穷啊。

 

杜甫诗句:

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

 
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
 

这就是儒家的家国情怀,是儒家的出世思想。儒家看到民众疾苦,需要救助,他们的思想便是要兼济天下,在古代怎样接济天下?在那种封建社会中,人们要为人民服务只有去做官,推行你的仁政,让天下百姓慢慢地过上好日子。儒家的思想核心还有以德治国,仁政,最高理想是天下大同,我们之前课程有讲过,不再多说,有疑问的同学可以提出来。

 

从李白和杜甫的诗篇中,我们就能看到中国哲学思想主要的不同的两面。有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的哲学,因为他们看到儒家的哲学思想,“达则兼济天下”,中国的哲学好像总是要出去做官,和政治有一定挂钩。这其实是儒家思想的影响,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,但说中国哲学有其入世的一面,但说中国哲学只有入世的哲学就不对了。

 

因为道家思想有它出世的一面。


哲学之三大部以及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

从优美的书画,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的一些面貌,接下来我们要走入理论。

 

哲学包含哪三大部?

 

宇宙论(形上学),研究世界之发生,及其历史,归宿,目的在求一“对于世界之道理。”

包括一:研究“存在”之本体及“真实”之要素。

二: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,其归宿者,此是所谓狭义“宇宙论”。

 

人生论,研究人究竟是什么(包括生理学,心理学);人究竟应该怎么样(伦理学,政治社会哲学);目的在求一“对于人生之道理。”

包括一:研究人究竟是什么,此即为心理学所考究。

二: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,此即为伦理学、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。

 

知识论(方法论),研究知识之性质,即所谓知识论,目的在求一“对于知识之道理。”

包括一:研究知识之性质。

二:研究知识之规范,此即所谓狭义论理学。

(方法论,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。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、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。概括地说,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“是什么”的问题,方法论主要说明“怎么办”的问题。)

 

哲学是探究终极存在之学,包括在、思、言、学四个部分。其中,“在”指终极存在;“思”指哲思,是对整个(包括人本身生存状态)的思索;“言”指哲学,是对“哲思”系统、理论的表述;“学”指哲学的教学与研究。

 

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,应包括:本体论(存在什么)、认识论(如何认识存在)、价值论(存在的意义为何)、实践论(存在意义的实现)等等。

中国哲学的主题——“内圣外王”  

你们看到现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人,学校里有文科生,理科生,社会上有各行各业的人。一个从事买卖的商人,他的最高成就就是生意兴隆,多开几家连锁店。一个老师,他的最高成就就是教出人才,一个当官的,他的最高成就就是处理好一方的人民的政事,有政绩,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好处。那么针对一个人,一个无差别的人,他的最高成就是什么呢?按照中国哲学家们的说法就是:成为圣人。内在要成为圣人,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,就是要“天人合一”。外在呢,要出世,要达则接济天下,要成就一方功业,这是“为王”之道,所以中国的哲学主题就是“内圣外王。”内圣,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;外王,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。中国哲学的任务,就是使人具有这种“内圣外王”的人格。

 

自此同学们可能会迷惑了,我们刚才才说过,哲学要包含三大部,宇宙论,人生论,方法论,但老师这里却说中国哲学主题是内圣外王。实际上中国的哲学和西方哲学是有区别的,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,就体现在他们各自对哲学系统的阐述之方法和功用上。

 

中西方哲学之区别:

表达思想方面

我们刚才说了中国哲学主题是内圣外王,为了使人们具有这种人格,中国哲学家们如何普及他们的哲学?西方哲学的论证十分发达,他们的逻辑严密,前论证系统化而有内在联系。但中国呢,中国的哲学家们的思想鲜少有系统的哲学论证,往往是简短的文章,对话式的记叙,比如《老子》,比如《论语》。《老子》全文仅有五千字,比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还短,但却能从中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。但为什么说他有完整的哲学体系呢,因为中国哲学家,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,他自己以身载道——他自己的整个人他的行文他的话语全部体现着他自己的哲学,他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,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。哲学家要做的事不是去连篇累牍地写哲学论证,而是修养自己,连续地、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,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。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,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,丧失他的宇宙。因此在认识上中国哲学家永远摸索着,在实践上中国哲学家永远行动着,或尝试着行动。

 

所以我们能看出中国哲学的特点,充满比喻,内涵。哲学蕴含在故事里,蕴含在圣人的行为中。比如居安思危的故事;唇亡齿寒的故事;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的故事。但凡圣人,无不处处践行着自己的哲学理念,老子无为,孔子为仁,等等。

 

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、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。《老子》全书都是名言隽语,《庄子》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,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。一种表达,越是明晰,就越少暗示;正如一种表达,越是散文化,就越少诗意。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、文章不很明晰,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,他们有极其庞大的精神内涵。

 

中国人的含蓄内敛,矜持端庄,就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密不可分。

 

功用方面  

我们知道宗教哲学在西方占据很大的比重,中国也有宗教,但中国的宗教总不像西方那样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,人们的思想中占据极大的比重。比如早期欧洲宗教繁多的时候,不同的宗教之间是有极大仇恨的,他们很有可能因为宗教不同的原因而发动战争,你死我活势不两立。但中国没有这样的战争,中国的战争多是为利益的,为疆土,为人民,为统一。其实,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。事实上,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,包括迷信、教条、仪式和组织。

 

西方宗教是要做什么用的?宗教往往解释了人从哪来,人要在世间做什么,人死了要去往哪里,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七天创世说,最初天地是一片混沌,神造了天地,但造了天地后又非常黑暗,神说要有光,于是有了光,于是光与暗就此分开,神造了万物,然后还以自己的模样造了人,造了第一个男人,叫亚当,亚当虽然有虫鸟植物相伴,但却非常孤独,上帝取了亚当一个肋骨,造了女人夏娃。等等,我们就能看出,这个基督教完全拥有自己的一套哲学,他解释了哲学的三个问题,我是谁,我从哪儿来,我要到哪儿去。基督教人在世间是要赎罪的,最终去往天堂或地狱。它让人们得到这些实际的信息。虽然看起来这个问题微不足道,但它有极大地精神价值,指引人们生活的方向。所以西方的宗教就是给予实际的信息。但矛盾的是,西方宗教给人的信息和科学给人的信息是不相调和的,科学每发展一步,宗教就被迫退后一步。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,这是科学的进步,它解释了人根本不是神所造,人是进化发展而来的。这我们现在都理解,但在西方,进化论刚创生的时候,它和宗教的相敌对的,结论也是惊世骇俗的。人们信多了宗教,就不敢相信另一种说法,我不是神造的吗?原来我是猴子进化来的么?他们几乎是十分痛苦的接受了这个事实。当然,至今西方依然不接受进化论的宗教徒大有人在。

 

而中国的哲学的功用是什么?中国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实际的信息,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——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,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。《老子》说:"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表明,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、为道的区别。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实际的信息,积极的知识,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。而中国哲学,属于为道的范畴。

 

 

中国有三教:儒教、道教、佛教。  

这样说好像中国有三个宗教一样,但这说法不是很准确的。但儒教却不是宗教,为什么?因为大宗教必须有迷信的东西,就是有人们崇拜的绝对权威所在,基督教有上帝,伊斯兰教有真主安拉,佛教有佛陀。但儒教有什么,你们会说儒教有圣人,有孔子,但尽管圣人他却还立足于肉体凡身,他对于神鬼一说是避而不谈的,宗教本来是十分信仰鬼神一说的,但儒教却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、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。所以儒家尽管成为一个学派,但他却不能称为宗教。

 

道教和道家是有区别的:

道家,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;而道教才是宗教,二者有其区别。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,甚至是相反的。道家教人顺乎自然,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。举例来说,照老子、庄子讲,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,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。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,要炼丹,要追寻长生不老,着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。不过呢,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。就是人家在炼丹的过程中,也推动了早期物理化学科学的进步。

 

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,也有区别。受过教育的中国人,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。比如中国的丧祭,和尚和道士会一齐参加,这很常见,而在西方就不可思议,早期西方对于异教徒是要除之为后快的,而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,也是有哲学意味的。

 

中庸之道  

光是中庸这两个字的解释,中庸的中没有问题,就是当中的中,中间的中,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,这就是中。而这个庸俗的庸字,从古到今就有不同的解释。

一种解释是,不偏叫中,不变叫庸。

另一种解释是说,这个庸字就相当于使用的用字,中庸也就是用中。也就是使用中的原理来处事,来解决问题。

这两种解释到现在都有学者采用,不易分辨哪一个一定是对的,哪一个一定是错的。相比而言,采用后一种说法的人多一些。但中庸这两个字合在一起,是孔子及儒家倡导的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,一种重要的政治理念,这一点则是大家都公认的。说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强调一下,中庸是为人处世的不偏不倚、无过无不及,而不是四面讨好、八面玲珑,不讲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。

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孔子那里,不叫中庸,而叫“乡愿”,是孔子最厌恶的一种破坏道德的行为,这句话见于《阳货篇》,就是:“子曰:乡愿,德之贼也。”

 

《雍也篇》里,“子曰: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,民鲜久矣。”这里的至是至高无上的至,表示最高层级,鲜是少的意思。这句话的意思说,孔子说:中庸作为一种美德,应该是最至高无上的了,只是人们缺少这种品德已经太久了。中庸之道为什么这么重要,被推崇为“至德”。

 

中跟正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,中道也就是中正之道,不偏不倚之道。这是很高的政治智慧与处事智慧,就政治而言,社会充满矛盾,用中庸的方式才能调和各方面的利益冲突,既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,又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,从而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。由此我们就可以体会到,中庸之道的重要。而由官民关系而推导到父子关系、师生关系、夫妻关系等等,都有一个如何不偏不倚、无过无不及的问题。要维持社会稳定必须要调和好各方关系。所以中庸——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的价值,就体现出来了。

 

评论
热度(7)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© eternal | Powered by LOFTER